稀土鐵礦工人的釷塵肺治療
瀏覽次數: 342 發布時間:2017-06-29 17:28:37 發布人:editor
包頭鋼鐵廠白云鄂博稀土鐵礦是世界上最大的稀土資源礦,開采至今已40多年。礦工們長期接觸含釷礦塵,肺內釷的沉積量多高?對其呼吸道、周圍血象和肝功是否有影響?能否引起超額肺癌發生,如何防治?
為尋找答案,從上世紀70年代末,由中國疾控中心輻射防護與核安全醫學所陳興安研究員領導的課題組與白云鄂博鐵礦職工醫院協作,進行了長期而艱苦的研究。近30年來,課題組發布了一系列蜚聲國際放射衛生學界的研究成果,近日,這項名為《稀土鐵共生礦礦工吸入釷塵對礦工健康影響與防治措施系列研究》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肺內釷含量怎么測
釷,一種天然放射性金屬,通過中子轟擊,可得到核燃料。由于吸入含釷稀釷礦塵對健康影響的問題涉及巴西、印度、美國、德國和法國等多個國家,因此,課題組在白云礦的研究引起了聯合國原子輻射效應科學委員會、世界衛生組織、國際原子能機構的高度關注,項目組編寫的專著和論文也被多次引證。
白云鄂博的礦石中含有致癌源二氧化釷和二氧化硅,其廠房空氣內釷塵和釷射氣子體濃度很高。上世紀60年代初到70年代末,衛生部曾多次派出專家深入礦區,調查礦工健康狀況,但由于缺乏肺內釷塵量的測試裝置,無法作出明確結論。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研制出能夠測定肺內釷含量的裝置成為課題組的首要任務。1982年,陳興安到美國國立阿貢實驗室學習,購回4000多美元的設備,回國后經改進,研制出適用于我國礦山、移動式的負高壓靜電呼出氣中釷射氣子體測量系統,結束了我國長達20年盲目學習前蘇聯“尿釷化學分析法”錯誤經驗的歷史。這套裝置有兩個優點,一是對人肺內釷的最低探測值為0.22Bq,達到國際標準要求,二是便于攜帶。這項技術被認為是其后的研究取得系列創新性成果的關鍵所在。
長期吸入可誘發肺癌
應用上述測量裝置,從1983~1994年,課題組先后對638名礦工進行了1158次呼出氣中釷射氣活度測定,并對143名對照人員進行測定,發現接塵礦工肺內釷活度的平均值為1.60Bq,而對照組的平均值為0.30Bq。課題組用雙盲法對275名礦工的X線胸大片進行分析,在國內外首先發現當肺內釷塵沉積量達到756毫克時,就可以引起O+期肺。這個數據提醒被檢礦工注意防護,加強體育鍛煉,可以避免O+期塵肺的發生。
在歷時10年的研究中,課題組還在國內外首次對接塵礦工的周圍血象4項指標及4項肝功能細胞進行了動態觀察,結果表明,只要肺內釷沉積量不超過11.11Bq,上述8項指標就不會改變。這個發現徹底消除了礦工的疑慮。在此期間,課題組還對1名I期塵肺礦工進行了長達7年的動態觀察,發現其肺內44%的釷以113天的半排期排出,提示當礦工肺內釷達到4.44Bq時,應該調離接塵崗位,以避免產生塵肺。
從1987~2002年,課題組又對36名接塵礦工進行肺癌死亡率的回顧性調查,經反復分析論證,課題組一致認為,這是國內外首次發現的由于接塵礦工長期吸入較高濃度的含釷稀土礦塵和較高濃度的釷射氣的短壽命子體而誘發的首批10例超額肺癌死亡病例。這一具有“歷史性突破”的發現,不僅對國際癌癥研究機構的權威結論進行了有益補充,也結束了長期認為上述礦塵只能引起混合塵肺而不具致癌性的傳統結論。之后,課題組根據礦工肺內釷沉積量以及車間空氣中釷射氣短壽命子體濃度,對1977~2001年的27例肺癌死亡病例進行了分析,發現由二氧化硅誘發的肺癌死亡率明顯高于由二氧化釷和釷射氣短壽命子體誘發的肺癌,從而指明了該礦防肺癌的關鍵是降塵。
除塵密閉免受釷害
科研的目的是為了應用,必須讓礦工免受釷塵之害,課題組牢牢把握這一宗旨,始終把科研成果同防治措施相結合。課題組冒著輻射的危險,先后16次深入現場調查,每次調查結束后都及時向礦領導和班組干部進行宣講和匯報,這對于消除干部和職工對放射性釷的不必要恐懼心理起到了積極作用。
調查結果引起了礦方的高度重視,根據課題組意見,礦方建立了電除塵裝置,破碎車間建立藥物噴水裝置,振動篩實行了密閉化,工人休息室安裝排風設備并建立濕式清掃制度。據測試,這些防護措施取得明顯成效,破碎車間的粉塵平均濃度2001年比1983年下降了110倍,而接塵礦工肺內釷活度的平均值則下降了3倍多。
在礦工中宣傳科學防護知識也是課題組的主要工作之一,有一名叫劉丙忠的礦工,每天堅持長跑4000米,上班時間始終堅持戴口罩,結果肺內釷的測定值低于1Bq。課題組通過對劉師傅的追蹤研究,在礦工中大力提倡戒煙和長跑運動。礦方還根據課題組建議,建起了專供礦工冬天鍛煉身體的工人俱樂部,并對少數肺內釷沉積量接近或超過兩個調查水平者,調離粉塵作業,對于肺內達到1個調查水平者則優先療養,深受礦工歡迎。